白色相簿的季节虽已远去,但人们的争论却仍会持续。道是:梦里不觉秋已深,余情岂是为他人。
什么“冬三雪碧”,在我看来并没有任何争论的意义。人们大都只注意到三人之间发生的事,从而评判是非。“情”这个东西确实很难评价,“剪不断,理还乱”;但这三人的所做所为的其中原委,绝非一句话的事。
我对三人的家庭背景有了兴趣。雪菜,家庭完整,关系比较和睦。但雪菜与父亲的关系并不算好。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,父与女,母与子的关系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着关键作用。因此,雪菜在遇到春希时,便对其钟情(雪菜说春希像自己的父亲,但这种“像”应该是外表的相似菜没有得到父亲足够的爱,内心逐渐有一个理想父亲的形象,这个理想父亲的性格是与现实父亲相反的;春希温和,父亲严厉,春希正好符合了雪菜理想父亲的形象。于是,雪菜就如找到至宝一般,喜欢上了春希,同时也是为了疗愈心理创伤。
春希双亲离异,本来是判给了母亲,但后来春希与谁都不再来往,自己独居。虽然不知道春希与母亲的关系到底如何不好,但从春希的性格上可以看出一二。春希因为是班级干部,所以性格相对外向,做事有条理,比较有行动力,学习优异,待人接物温和、处变不惊。就是这样一个人,对待自己的感情问题时,却犹豫不决,不知所措,甚至有点软弱。由此推理,春希的母亲有可能是个比较强势的人,而且春希幼时并没有得到充足的母爱,这点在春希待人温和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得出来。待人温和,但并没有太多的朋友,说明春希内心是惧怕亲密关系的。(这一点在与雪菜接触后有所改善)所以爱情既伤了春希,又弥补了一点童年的创伤。
和纱是单亲家庭,连父亲的面都没有见过。同时,和纱与母亲的关系也不好。和纱的母亲因为工作对女儿疏于照顾,导致母女之间出现隔阂。本就缺少父爱,又缺少母爱,和纱的成长问题主要不是自己的错。和纱同样恐惧亲密关系(和春希似乎可以算同病相怜),所以一开始只能埋
在心里,偷吻春希,然后默默跑掉。心理发展不成熟的人,也许真的是无法恋爱的,因为他们连恋爱的勇气都没有。最终通过与春希的交往,和纱基本走出了创伤,也谅解了母亲。
说了半天,也不知说了些什么东西,杂谈而已,聊以自慰。制作动画的本意就是推广当时新出的PS4平台上的白2游戏,所以其实BD销量什么的并不像其他主推动画的那么重要。
WA2卷均销量3000+,我查了下12年来GAL改动画的BD销量。
其实表现也还算不错了,看看WA1的卷均不到1000的惨状吧。
我是看了动画一二集才去玩的GAL,能够让之前从未想过要去接触GAL的纯动画宅的我去玩,我想这部作品对于我来说已经算是成功的了。
但我对这部作品还是有点怨念的。
首当其冲就是崩坏,其实平时偶尔崩坏一下大家都能理解,这种事情每个动画都不能避免,但是在最重要的情节之一的,学园祭那一集崩的无法直视实在让人难以接受,之前省的经费不应该都砸在这里么?
然后就是对于剧情的处理了,动画和文字类的GAL最大的不同在于,GAL的情感会明明白白的写给你看,但是动画只能画张表情给你自己体会,这时候对于细节和人物心理的刻画就变得更加的重要了,而制作组并没有做到位,造成的就是各类的误解剧情,牵连最深的就是游戏里第一视角的春希了。
其他其实还好,看看WA2的GAL改小说就知道了,文字类的GAL改成文字类的小说都那么难,改的像同人小说一样,动画能够和GAL保持那么大的一致性,除了丸户做编剧的原因,制作组应该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吧。
只说动画。作为日本电视动画来说,《白色相簿2》并不是一部很好的作品,剧情改编不算出格,但是画的不行。作画不行,分镜平平,绘柄也不稳定。虽然说原作游戏在立绘画的烂这个问题上很出名,但这一样不能作为动画质量不高的借口。
IC,也就是原作游戏的第一部分,我个人是很喜欢的,三个高中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这一段感情,最后走向了一个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悲剧。动画本身的改编中规中矩,让观众胃疼问题不大,相对的也就没什么值得一说的东西。
另外说点题外话,这部作品是作为家用机版《白色相簿2》的宣传片制作的,放映档是深夜,本身的盈利点就只有碟片销售和唱片销售,唱片我不太清楚(歌还是蛮好听的),碟片卖的很差(说明在原作党和动画党心中都没啥地位,质量也不过硬),最多是个勉强回本的水平,不出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续作也是理所当然的。个人不喜欢终章,所以不出也罢……
最后给个结论,从纯欣赏角度出发,这片没必要看;想要了解剧情的,我建议玩游戏;玩了游戏之后犹豫要不要看动画的,冬马党愿意看就看我不阻止,雪菜党还是绕路吧。关于游戏在这就不置评了,要吵架的。